您在這裡

其他長者入息保障制度

私人儲蓄、家人供養及其他支援的缺憾 

根據世界銀行的五條退休支柱模型,私人儲蓄為長者提供長者入息保障的另一重要來源(第三支柱),以及來自家人或政府的其他支援(第四支柱) 。可是,現時香港這兩條支柱,亦不足以為長者提供足夠保障。

1. 個人儲蓄

- 長者個人儲蓄不多

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的2009年的數據[1],現時有超過23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,並無子女供養及無領取綜援,在這批長者中有超過一半(56%)的儲蓄少於五萬元,如以這筆儲蓄去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,僅能維持不足一年半。[2]更有四成長者(37%)所擁有的儲蓄少於一萬元(圖十)。

2. 家人供養、其他非財務性支援

- 獨居/二老長者增加,家人供養長者能力減弱

有意見認為,香港作為華人社會一直以來重視「孝」道,因此子女供養父母成為保障長者退休生活的重要來源。

然而隨著生育率下降及社會文化的改變,越來越多長者選擇獨身或生育較少兒女。根據統計處的數據,在過去十年間,生活於獨居或二老住戶的長者,由1999年佔長者人口的29%,上升到2009年的36% (圖十),升幅近兩成半,相信趨勢還會持續。同時,子女供養父母的觀念減弱,以至不少長者並不能得到子女供養。

跟據2009年統計處的數據,現時全港有近四成(39 %)長者(包括有子女及無子女的長者)並沒有得到子女提供生活費[3]

- 其他非財務性支援

現時長者透過公立醫療系統,可獲得廉價的醫療服務。政府亦為有需要長者,提供資助的院舍、照顧及護理服等服務。

然而隨著人口老化,上述服務的需求將大增。例如在醫療方面,根據政府推算,如維持現時醫療體制,人口老化及醫療通脹將使香港用於公共醫療系統的開支由2006年的378億上升到2033年的1,866億[4]。在資助的護理照顧、院舍服務方面,2010年有超過26,000位長者輪候資助院舍,與五年前(2005年)相比增加了接近兩成(19 %)。這使人擔心政府為長者提供的服務,會否隨人口老化而嚴重供不應求。

至於資助的護理照顧、院舍服務方面,亦因人口老化有供不應求的趨勢,例如2010年有超過26,000位長者輪候資助院舍,與五年前(2005年)相比增加了接近兩成(19%)。當中有超過4700位長者於輪候院舍期間死亡,約佔輪候人數的18%[5]

 

(此文章更新於2012年5月6日)

  1. 資料來源: 香港政府統計處從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(長者的社會與人口狀況、健康狀況及自我照顧能力) 中抽取的數據
  2. 同上
  3. 資料引自香港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調查第四十號報告書,此處長者的定義為60歲或以上人士
  4.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。2008。《掌握建康類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文件》
  5. 資料來源: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11至2012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答覆(問題編號2042、2043)